【药师说药】余甘子——余甘吃了回味甜,老人吃了变少年

作者:         发布日期:2022-10-22 字体:【大】【中】【小】


余甘子,起源于印度,是一种热带野果,吃的时候起初又酸又涩,但回味甘甜,所以又叫余甘。有句民谣说:“余甘吃了回味甜,老人吃了变少年”。让我们探究探究这种说法从何而来。

“余甘”这个词最早在东汉《异物志》里就有出现,可见它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存在了近两千年。

到了唐代,玄奘西行到印度,带回的佛经典籍上载有“庵没罗果”,“庵摩勒”。

后来唐《本草拾遗》印证了“庵摩勒”就是余甘子的梵书名。

中药余甘子,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别名余甘、庵摩勒、庵摩落迦果、土橄榄、望果、油甘子、牛甘子。本品性凉,味甘、酸、涩。归肺经、胃经。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属消食药。主治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

【典籍记载】

1、《唐本草》:“主风虚热气。”

2、《本草拾遗》:“主补益,强气力。取子压取汁和油涂头生发,去风痒,初涂发脱,后生如漆。”

3、《海药本草》:“主上气咳嗽。”

4、《中国药典》也将它收录其中,说它“甘、酸、涩,凉。归肺、胃经。功能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用于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

【临床应用】

  1、清热凉血

余甘子性凉,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血热血瘀、感冒发热、白喉等病症。治感冒发热可用适量鲜余甘子用水煎服;治白喉可与玄参、甘草用冷开水泡至起霜花,取霜用棉纸铺开晒干后,加马尾龙胆粉、冰片、炒白果仁粉,吹喉用。

2、消食健胃

余甘子可入胃经,具有消食健胃的功效,主要用于肝胆病、消化不良、腹痛、腹胀等症。

3、生津止咳

余甘子具有生津止咳的作用,能有效缓解咳嗽、喉痛、烦热口渴等症状。治咳嗽、咽喉痛、口干烦渴、维生素C缺乏症,可取适量鲜余甘子用水煎服。

古代文献中记载,久服本品可轻身延年。经现代研究证明,本品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并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其同属植物的叶有降血糖作用。老年人常服本品,可防治维生素C缺乏症及各种急慢性感染,却病延年。

【相关药膳】

1、余甘子银杏龙眼肉粥

材料:余甘子20克,银杏果30克,龙眼肉5颗,大米150克。

做法:将大米、余甘子分别洗净,银杏果、龙眼肉均去壳;将四种材料一起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至米烂粥稠即可。

功效:具有清热利湿、补血凉血、健脾益胃的功效,可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等不适。

2、余甘子蜜枣瘦肉汤

材料:余甘子10颗、蜜枣3个,猪瘦肉300g,生姜3片。

做法:将猪瘦肉洗净切块,蜜枣去核、余甘子洗净,一起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水,用大火烧开,再改用小火慢慢煲1小时,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该汤甘酸清润,有除烦生津,甘润益气之功。

3、余甘子木瓜汤

材料:余甘子6颗,木瓜750克,雪梨3个,蜜枣5颗,瘦肉200克,适量盐。

做法:将食材洗净,木瓜、雪梨剥皮去核切块,猪肉切块,蜜枣去核。将上述食材放入沸水中,再次沸腾之后改用文火煲90分钟,加入适量食盐即可。

功效:具有润肺清肠、美白皮肤的功效。

【注意事项】

1、余甘子性凉,脾胃虚寒者不宜大量服用。

2、孕妇忌食;女性在经期也不宜服用,以免造成淤血不下的症状。

3、不宜与辛辣、鱼类食物同食。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