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由蚊子传播给人类,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每年5月-11月为流行季节,我国广东、海南、台湾和东南亚为高发地区。
传播途径、潜伏期
登革热不会经人与人之间传播,是通过携带登革病毒的雌性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而传染给人类。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临床症状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的临床特征如下:
1.起病急骤,突发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3-7天),极度乏力;
2.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全身关节肌肉疼痛;
3.三红:面、颈、胸部潮红;
4.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5.出皮疹、皮肤黏膜出血点和腺体肿大。
预防措施
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室外,为半家栖蚊种,喜欢孳生于人居附近的竹筒、树洞、石穴、废轮胎以及缸罐等容器积水中。活动高峰一般在下午4至5点,次高峰在上午9至10点。
家庭预防措施:
1.做好家居清洁和环境卫生,翻盆倒罐,定期清除家居环境积水,防止蚊虫孳生。
2.种养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等)应每隔3-5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登革热流行期间最好不要种养水生植物,如要种养则改为用泥、沙种养。保持花盆托盘不积水,如有积水应随时清干。
3.及时清除沟渠、天台等积水、填塞竹节、树洞,对于长期无法清除的积水,可以投放杀灭蚊虫的药剂。
4.家庭经常使用的贮水容器或蓄水池要每周换水,清洗内壁,垃圾桶应加盖。
5.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还可以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灭蚊时最好选择黄昏成蚊活动的高峰时间。
户外活动预防措施:
我国广东、海南、台湾等地是登革热高发地。流行季节到这些地方旅行应做好预防登革热的措施,防止被蚊子叮咬,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进行户外活动时宜穿长袖衫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喷涂蚊虫驱避药物。
2.避免在树阴、草丛等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
3.如到登革热高发地旅游时选择有空调或有蚊帐、防蚊纱窗的宾馆。旅行结束后半个月内如出现发热,应尽早就医治疗,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
来源 | 中国疾控预防中心、广州市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