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别名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
每年5月下旬开花,5月底至6月中、下旬盛花期,分批采摘。选晴天,每日早晨6-8时,待管状花充分展开呈金黄色时采摘,过迟则管状花发蔫并呈红黑色,收获困难,质量差,产量低。采回后阴干或用40-60℃低温烘干。
典籍记载
《本草纲目》: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
《开宝本草》:主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
《本经逢原》:血生于心包,藏于肝,属于冲任,红花汁与之同类,故能行男子血脉,通妇人经水,活血解痘毒,散赤肿。
《本草蒙筌》:喉痹噎塞不通,捣汁咽。
《本草再新》:利水消肿,安生胎,堕死胎。
《药品化义》:红花,善通利经脉,为血中气药,能泻而又能补,各有妙义。若多用三、四钱,则过于辛温,使血走散。同苏木逐瘀血,合肉桂通经闭,佐归、芍治遍身或胸腹血气刺痛,此其行导而活血也。若少用七、八分,以疏肝气,以助血海,大补血虚,此其调畅而和血也;若止用二、三分,入心以配心血,解散心经邪火,令血调和,此其滋养而生血也;分量多寡之义,岂浅鲜哉。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癥瘕痞块,胸痹心痛,瘀滞腹痛,胸胁刺痛,跌扑损伤,疮疡肿痛。红花色赤而温,心肝皆及,味甘且苦,辛散俱优,调血脉可去瘀生新,治折伤理胎前产后,可破血、行血、和血、调血。
临床上根据用量不同而有别。善通利经脉为血中气药,量不同能泻而又能补。三、四钱则过于辛温使血走散。同苏木逐瘀血,合肉桂通经闭,佐归、芍治遍身或胸腹血气刺痛,此其行导而活血也。若七、八分疏肝气以助血海,大补血虚,此其调畅而和血也;若二、三分入心以配心血,解散心经邪火,令血调和,此其滋养而生血也。若量太过则能使血行不止。
临床应用
1.化瘀消斑
红花还能够活血通脉以达到化瘀消斑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淤热郁滞所引起的斑疹色暗等症。同时还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改善麻疹、斑疹等皮肤问题,是女性美容养颜的佳品。
2.降血脂
红花所含有的红花油成分有降血脂的作用,可以降低血总胆固醇、总脂、三硝酸甘油酯及非酯化脂肪酸的水平。
3.活血通经
红花辛散温通,入血分,可以活血、化瘀、痛经,是女性及老年人的日常保健佳品,但用量不宜过大。其实红花的化瘀功效比活血作用更强,是女性调理月经的常用之物,常可用于治疗痛经、月经失调,经闭腹痛以及产后恶露不止,腹痛等症。
4.消肿止痛
红花有消肿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多种血瘀症,如胸痹心痛、肋腹疼痛、皮下青紫、中风偏瘫等症。另外,跌打损伤、金疮劳损所致的四肢痹痛或者瘀痛,使用红花效果非常明显。
5.降血压
红花所含有的红花黄色素能够扩张周围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粘度,从而可以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药膳推荐
黑豆红花饮
取黑豆30克,红花6克,红糖30克。将黑豆、红花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煮沸4分钟后,再用文火煮至黑豆烂熟,去黑豆、红花,加红糖调味即成。每次服2杯,每日2次。
功效:兼有益气补血的功效,可用于头发部分或全部脱落、舌有瘀斑、口唇发紫、面色晦暗等情况。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附药:西红花
西红花,鸢尾科植物番红花干燥柱头,又名“番红花”、“藏红花”。产于欧洲及中亚地区。以往多由印度、伊朗经西藏输入。现我国已有栽培。常于9-10月选晴天早晨采收花朵,摘下柱头,烘干。性味甘、微寒,归心、肝经。功效与红花相似,临床应用也基本相同,但力量较强,又兼有凉血解毒功效,尤宜于斑疹火热,疹色不红活,及温病入营血之证。因西红花产量少价格高,用量宜小,一般用1.5g-3g。孕妇慎用。
中医治病需辨证施治,因个体差异,服用中药前,建议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和中药师!要想学到更多中医药知识,请持续关注鹤山市中医院公众号哦!
(供稿:药剂科梁青霞 审核:胡妙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