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干燥,习称“毛山药”;或除去外皮,趁鲜切厚片,干燥,称为“山药片”;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典籍记载
《本草图经》:署蓣,今处处有之,以北都、四明者为佳。南中有一种生山中,根细如指,极紧实,刮磨入汤煮之,作块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过于家园种者。又江、湖、闽中出一种根如姜芋之类而皮紫,极有大者,一拔可重斤余,刮去皮,煎煮食之,俱美,但性冷于北地者耳。
《唐本草》:署蓣,日干捣细筛为粉,食之大美,且愈疾而补。此有两种:一者白而且佳;一者青黑,味亦不美。蜀道者尤良。
《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药材性状
本品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厘米,直径1.5~6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微酸,嚼之发粘。光山药圆柱形,两端平齐,长9~18厘米,直径1.5~3厘米。表面光滑,白色或黄白色。
性味归经
本品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
功能主治
功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
主治: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药膳推荐
1.山药粥
鲜山药100-200克,粳米100克。将山药洗净去皮切块,与粳米同煮即可。具有健脾和胃止泻、益肾补肺的功效。四季皆可食用,对于慢性腹泻及脾胃虚弱者最为适宜。
2.山药莲子粥
山药30g,莲子15g,芡实15g,薏米15g,粳米100g。粳米清洗后,与其他食材一起入锅,加水适量,煮至粥粘稠,即可食用。
具有益气健脾,补中益气功效。对中老年人消化不良,全身无力,心悸气短等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3.山药芡实枸杞粥
山药100克、芡实100克、枸杞子50克。将山药洗净去皮切块,共同煎煮,食粥。具有平补阴阳、益气滋阴、补肾固涩功效。常用于糖尿病见肾虚尿遗者,症见尿频、腰酸痛、舌淡苔白等症。
注意事项
湿盛中满或有实邪、积滞者禁服。
中医治病需辨证施治,因个体差异,服用中药前,建议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和中药师!要想学到更多中医药知识,请持续关注鹤山市中医院公众号哦!
(供稿:药剂科梁青霞 审核:胡妙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