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7-8月间剪取嫩枝,截成长约15或30~100厘米的小段,晒干。
典籍记载
《本草纲目》:治一切风冷风湿,骨节挛痛,解肌开腠理,抑肝气,扶脾土,熨阴痹。
《本草汇言》: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气味虽不离乎辛热,但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腠之间,游行臂膝肢节之处。
《本草再新》: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
《用药心法》: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
性状鉴别
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1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性味归经
味辛甘,性温。入膀胱、心、肺经。
功效主治
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症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
鉴别用药
麻黄与桂枝
二药均为辛温解表药,有发汗解表之功,治疗风寒表证,常相须为用。但麻黄发汗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桂枝发汗力缓,外感风寒有汗、无汗均可应用,并能温经通阳,常用于寒凝经脉、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证、胸痹及心悸、脉结代等证。
药膳推荐
桂术薏苡仁粥
桂枝15克,白术12克,甘草6克,薏苡仁50克。水煎
2次,去渣,取2次煎液合并为200毫升,与薏苡仁煮成稀粥。适用于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或下肢浮肿者。
山楂桂枝红糖汤
山楂肉15克,桂枝5克,红糖30-50克。将山楂肉、桂枝装入瓦煲内,加清水2碗,用文火煎至1碗时,加入红糖,调匀煮沸即可。
此汤具有温经通脉、化瘀止痛功效。适用于妇女寒性痛经及面色无华者。
注意事项
桂枝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症,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量过多者慎用。
中医治病需辨证施治,因个体差异,服用中药前,建议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和中药师!要想学到更多中医药知识,请持续关注鹤山市中医院公众号哦!
(供稿:药剂科梁青霞 审核:胡妙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