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散胸膈痰浊、清宣肺腑郁热的中药世界里,瓜蒌皮宛如一张轻盈的舟楫。它采自“瓜蒌”(栝楼)硕果之外衣,剥去厚实的内瓤,以薄而韧之姿,专注于涤荡上焦郁结。其性轻扬上行,善清肺热、利胸膈、化痰结,以“通而不峻”的独特气质,在咳喘胸闷、痰热壅滞的方舟中,担当起畅达气机、化解痰阻的“清道夫”,是处理痰热交阻证时不可或缺的清宣之品。

中药来源
瓜蒌皮,来源于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皮。通常在秋季果实成熟、颜色由绿转橙黄或橙红时采摘果实,纵向剖开(通常2-7瓣),除去果瓤(瓜蒌仁)及种子,洗净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入药。以皮厚、色橙黄、皱缩少、味甘微苦者为佳。
典籍记载
瓜蒌皮药用是在瓜蒌(全果实)使用的基础上发展分化而来。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栝楼根(天花粉)”,东汉《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善用“栝楼实”(全果实),如小陷胸汤(治痰热结胸)、瓜蒌薤白白酒汤(治胸痹)中均以“实”入药。后世医家逐渐认识到果皮、仁、根功效各有侧重。清代《本草便读》明确指出:“栝楼皮,清肺胃之热,又能宽中散结,然能滑肠…其皮之功稍逊于仁。”《药品化义》称其:“主郁痰、热痰、燥痰…利膈清咽…宽胸下气。”《本草备要》载其“降火…治结胸、胸痹…又能炒黑敷恶疮肿毒”。均强调了其清化热痰、利气宽胸之功。
药材性状
外观:常呈2-7片切开的舟状薄片,边缘向内卷曲或平展,一般长5-10厘米。
外表面:橙黄色、橙红色或红棕色,皱缩不平,可见明显的不规则筋脉纹(维管束),有时可见残留的柱基(果梗)或小凹窝(柱基脱落处)。
内表面(果肉面):黄白色或淡黄色至灰黄棕色,较光滑,有残余的瓤络,质韧或脆。
质地:质脆或稍韧易碎。
气味:气微,味淡或微苦、微甘(带有瓜类特有的清甜气息)。
特征要点:橙红色皱缩的薄片,表面有明显筋脉纹,内表面可见瓤络残余。


性味归经
性味:甘、微苦,寒。
归经:入肺、胃经。(功擅清宣上中二焦痰热)
功能主治
瓜蒌皮的核心功效在于清热化痰,利气宽胸:
清热化痰:尤善清化肺热痰浊。主治肺热咳嗽、痰稠胶黄、咯吐不爽(常用配黄芩、贝母、胆南星)。亦可用于燥热伤肺之咳嗽、痰少咽干。
利气宽胸:为治疗痰热互结、气机阻滞所致胸膈痞闷、疼痛的要药。包括:
痰热结胸:胸脘痞闷,按之则痛,甚则心下硬满(常配黄连、半夏如小陷胸汤)。
胸痹(心胸闷痛、喘息):多因痰浊痹阻胸阳所致(常配薤白、半夏、白酒等,如瓜蒌薤白半夏汤)。
散结消肿(外用或辅助):外用可辅助治疗乳痈初起红肿(常配蒲公英、金银花等煎水外洗或敷贴)。
润燥滑肠(作用弱于全瓜蒌或瓜蒌仁):其性寒能润肠,痰热郁结兼见大便不畅时可用作辅助。

药膳推荐
瓜蒌皮贝母梨汤
组成:瓜蒌皮6-10克,浙贝母粉6克(或川贝母粉3克),大雪梨1个(切块去核)。
做法:瓜蒌皮稍掰碎,与梨块同煮约30分钟,去瓜蒌皮渣(或装入茶包),药汁中调入贝母粉稍煮或拌匀即可(可加少量冰糖)。食梨喝汤。
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适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或干咳少痰伴胸痛者。
瓜蒌皮陈皮饮
组成:瓜蒌皮6克,陈皮6克。
做法:两者洗净,沸水冲泡,加盖闷10-15分钟,代茶频饮。
功效:理气宽胸,燥湿化痰。适用于胸闷脘痞、痰多而粘、嗳气不舒者。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泄泻者慎用;寒痰、湿痰证慎用。
附:与天花粉(瓜蒌根)功效不同:天花粉(栝楼根)性甘微苦微寒,主归肺胃经,功擅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主治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不可混淆。
与全瓜蒌、瓜蒌仁区别

全瓜蒌:作用全面(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泻下通便力强。
瓜蒌仁:润燥化痰、滑肠通便力尤著,且能润肠消痈。
瓜蒌皮:功专清化肺热、利气宽胸,无明显滑肠之弊。尤适用于痰热结胸、胸痹而需避免或慎用泻下者。
反乌头(附子、川乌、草乌):瓜蒌(全果、皮、仁、根)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中医治病需辨证施治,因个体差异,服用中药前,建议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和中药师!要想学到更多中医药知识,请持续关注鹤山市中医院公众号哦!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