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芸香科橘家族的药用宝藏中,青皮犹如一柄出鞘的“疏肝利刃”。它并非果实成熟后的橘皮(陈皮),而是采撷幼小青涩的橘果或未熟果皮,其性峻烈,善行肝胆之气滞,专破胁肋之结块。在理气解郁的方阵里,它以“破”为用,直指郁结,既能消散乳痈食积,又能疏达肝气横逆,是化解肝胆郁滞、疏导癥瘕痞块的“攻坚锐器”,尤其在肝气犯胃的痛楚中,展现出“斩断郁结”的犀利药性。

01中药来源
青皮,来源于芸香科植物橘及其多种栽培变种的幼嫩果实或未成熟的干燥外果皮。按药用部位分:
个青皮:在5-6月间收集自然脱落的幼小果实,或于7-8月采收未成熟的青色幼果,晒干。
四花青皮(最常用):在6-7月间采摘未成熟的青色果实(个较大者),除去内瓤瓣,纵剖成四瓣至基部(仅连果柄),除净内瓤,晒干。
02典籍记载
青皮药用是在陈皮使用的基础上逐渐清晰其特性。《本草纲目》将陈皮与青皮分列,李时珍明确指出:“青橘皮乃肝胆二经气分药,故能破气解郁… 橘皮治高(肺脾),青皮治低(肝胆),一物而理不同如此。”《珍珠囊》载其:“破滞气,削坚积。” 《本草汇言》描述:“青橘皮,破滞气,削坚积之药也。凡病郁怒气逆而胁肋刺痛,或疝气冲逆而攻筑小腹急痛,当用青皮疏之。”《药品化义》强调:“青皮色青气烈,味苦而辛,专主疏肝…能泄胁肋刺痛,消乳痈肿,破癥瘕疝疾。”《本草备要》将其功效总结为:“疏肝胆,泻肺气,破滞削坚,除痰消痞。治肝气郁积,胁痛多怒,久疟结癖,疝痛,乳肿。”

03药材性状
个青皮
外形呈类球形,直径1-2厘米(较小)。外表面呈灰绿色、黑绿色或微带紫色,具细密小油室(小凹点状)和明显的网状皱纹。顶端有微凸起的花柱残基,基部有圆形果柄痕。质地坚硬。横切面可见4-8瓣未成熟的小瓤囊(颜色深),种子多为卵圆形,淡黄棕色。气味辛香浓烈,味苦、辛。
四花青皮
外形为4片裂开的薄片,大小不等,常基部相连于果柄上(似花瓣四裂),裂片呈长椭圆形,宽约0.5-2厘米。外表面青灰色或青绿色,密布细密的油室凹点及较浅的皱纹。内表面(内瓤剥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常残留少量瓤络纹。质地硬而稍韧,断面可见明显的瓤囊腔室痕迹。气味清香浓郁(橘子皮清香味更突出),味苦、微辛。
共同关键点:“青”(绿色系皮色),油室凹点多,辛香浓,味苦辛。

04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温。入肝、胆、胃经。
05功能主治
青皮的核心功效在于疏肝破气,消积化滞,散结止痛:
①疏肝破气:
为疏肝解郁、破散肝气郁结的专药。
主治肝气郁滞所致之胸胁胀痛(甚则刺痛)、胸闷、乳房胀痛或结块(如乳痈初起肿硬)、疝气疼痛。亦用于肝气横逆犯胃之胃脘胀痛、嗳气吞酸、甚则呕吐。
②消积化滞:
能破气消食导滞。主治食积停滞之脘腹胀满疼痛、嗳腐酸臭、纳呆呕吐。尤适合肝胃不和、气滞食积之证。亦可用于积聚结块(初起气滞为主者)的辅助消散。
③散结止痛:
善于破气结、痰结、食结以止痛。主治上述气滞、食积引起的胸胁痛、脘腹痛、疝痛、乳痛。
06药膳推荐
慎用且少量
青皮药性峻烈,苦温辛燥,不适合作为常规日常药膳原料。仅在明确肝郁气滞、食积胀痛时,于专业指导下小剂量短时辅助(务必谨慎):
青皮麦芽消滞茶(短期适用食郁气滞)
组成:醋青皮 1-2克(捣碎),炒麦芽 10克。
做法:沸水冲泡或略煮5-10分钟,代茶饮。胃脘胀痛减轻即停,不可久服。
功效:疏肝理气,消食导滞。适用于情绪郁结或暴食后引起两胁或胃脘胀痛、嗳气不畅、食后尤甚、舌苔厚腻者。
07注意事项
青皮性猛辛烈,使用禁忌严格:
孕妇禁用;气虚者慎用;体虚久病、脾胃虚弱(无积滞)、胃阴不足(口干舌燥)者慎用或忌用。
中医治病需辨证施治,因个体差异,服用中药前,建议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和中药师!要想学到更多中医药知识,请持续关注鹤山市中医院公众号哦!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