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俗称脑内的"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将引起严重后果,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继而引起神经功能损害(偏瘫、神志不清、昏迷)以及癫痫、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死亡。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就是——颅内的“拆弹专家”,属于微创技术,能迅速、及时、有效治疗疾病。
认识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并不是真的肿瘤,颅内动脉瘤(IA)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的局部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瘤状膨出。总的人群发病率2%-7%,40-60岁常见,女性较男性高发。
颅内动脉瘤壁常只含内膜和外膜,缺乏正常的血管肌层,容易破裂出血。动脉瘤破裂常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时患者会突发剧烈头痛,伴颈部僵硬。这种头痛通常难以忍受,有人说就像是头部爆炸样疼痛,因此颅内动脉瘤被称之为颅内不定时炸弹。
严重时患者还会出现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等。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有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可达35%。并且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易发生再出血,再次出血的病死率则达60%-80%。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动脉瘤破裂早期再出血发生越早,其预后越差。因此,动脉瘤一旦破裂应紧急手术治疗。
如何筛查颅内动脉瘤?
诊断性造影(DSA):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检查,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在病人的大腿或手臂穿刺动脉,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放置一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管进入一细而柔软的导管,并将导管进入所要显示的脑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同时连续拍照,记录造影过程,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使脑部的血管图象清晰显示在电视屏幕和X光片上以诊断脑血管疾病。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
神经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优势
国际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SAT)-2143例出血性动脉瘤:采用介入治疗较开颅相对/绝对危险性下降22.6%/6.9%;
ISAT随访-2143例出血性动脉瘤:介入治疗(23.5%)较开颅(30.9%)死亡率及致残率下降7.4%;
介入治疗的主要优势:诊断性造影(DSA)与栓塞治疗“一站式”完成,过程短、创伤小、恢复快。一般穿刺伤口只有一个长约1毫米的小“针眼”,患者术前常规麻醉,术后即刻苏醒,第二日可下床活动,出院后一般没有特殊注意事项,对工作、生活影响小,不但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最大程度减轻了家属的护理难度。
鹤山市中医院神经外科临床典型案例
患者郑某反复左侧头部疼痛3年,多发生于天气寒冷,每次持续时间约30分钟,无抽搐,可自行缓解。近期患者自觉左侧头部疼痛较前加重,伴左眼胀痛,持续时间约2-3小时,遂于来我院神经外科就诊。经局麻下行脑血管造影检查(DSA),显示颅内左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
术前DSA显示:
术中DSA显示:
我院神经外科主任李小华副主任医师团队制定缜密的治疗方案,经充分的术前准备,予患者全麻下经导管颈动脉瘤栓塞术,植入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从而实现重建血管内血流方向,阻断动脉瘤内血流,动脉瘤血栓化,炸弹拆除,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可自行下床活动,自觉左侧头部疼痛缓解,左眼胀痛消失,取得满意效果。患者术后观察一周,康复出院。
神经外科专家简介
李小华
职称:副主任医师
职务:神经外科主任
简介与专长:武汉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江门市高层次人才,鹤山市引进人才,江门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血管病防治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湖北省血管病防治学会第一届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到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发表医学论文9篇。
从事神经外科专业近30 年,对神经外科常规疾病如各型颅脑及脊柱肿瘤、各型颅脑损伤、高血压脑出血、急性脑梗塞、慢性硬膜下血肿、颅骨缺损修补、脑积水以及顽固性头疼、眩晕等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瘘、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等)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狭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等)的神经介入微创治疗。
出诊地址:门诊综合楼一楼113室 电话:8866612
出诊时间:逢周一、二、四
科室地址:门诊综合楼四楼神经外科 电话:8860917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