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天气转凉,气候从暑热逐渐向寒冷过渡。
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气候特征明显,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人体阳气也随之开始逐渐收敛,此时休息也要相应调整。
饮食养生
中医养生学家指出“秋三月,肺气旺,肺属金,其味辛,金能克木,木属肝,其味酸,故当秋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这就是说,在饮食调理上也要以“防燥护阴”为原则,少用椒、葱、薤、蒜,多吃芝麻、糯米、粳米、甘蔗、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
如果兼有纳差咳嗽者可吃一些山药、白果、核桃、杏仁、茯苓等健脾益肺之品;气短易感者可选用太子参、黄芪等补气扶正之品;口干明显,干咳无痰者可选麦冬、天冬、玉竹、大枣等甘润之品。
一些中老年人,还讲究“贴秋膘”。不过,建议大家不要急着贴秋膘。因为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
这一时期,多吃蔬菜、水果、谷物、豆类、薯类、食用菌类等食物,少吃高热量、难消化的肉食。如果吃太多的肉食等高蛋白、高脂肪(尤其是高不饱和脂肪)的食物,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同时,过多的热量还容易引起发胖,甚至易导致患高血压、心脏病。
处暑节气还适宜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
另外,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起居养生
一、多睡一小时
入秋后,日照时间逐日缩短,基本上“阴阳相当昼夜均”。
秋季的夜间,最容易入睡,睡眠深沉而香甜,为此,清晨醒后仍会感到倦乏,还想继续睡下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乏”。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们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应比夏季多睡1个小时。午睡也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利于缓解“秋乏”。
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
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二、避免过早添加衣物
处暑后由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早晚应适当添衣。但因处暑时正值初秋,此时暑热未消,因此添衣时可遵循“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不宜一下子添得过多,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宜。
三、护理好脐部
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而呕吐。
四、多开窗,少开空调
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秋季养生注意事项中指出,秋季尽量多开窗,使空气流动。
室内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斑马叶橡皮树、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氧含量。
运动养生
处暑时节可选择爬山、健身操、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排除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对人体安然度夏大有帮助。但运动时要注意强度不可过大,避免大量出汗而损伤阳气。
情志养生
处暑时要注意收敛神志,使神志安宁、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时可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方式以安神定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