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是长夏溽热的序章。此时,天地间阳气鼎盛,地气上蒸,湿热交织,成为主旋律。人体感受最明显的便是“湿困脾土”——脾胃运化功能易受阻滞,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肢体沉重、精神倦怠、口中粘腻、大便溏滞不爽等。因此,初伏药膳的核心在于“清热、祛湿、健脾、开胃”,为安然度夏打下坚实基础。避免过早使用过于寒凉或滋腻之品。
药膳推荐原则
性味:多选甘淡、微寒、微苦,或芳香化湿之品。甘能补脾,淡能渗湿,寒可清热,苦能燥湿,芳香能醒脾化浊。
功效:侧重利水渗湿、清热解毒、健运脾胃。
常用食材/药材:薏苡仁、赤小豆、白扁豆、冬瓜、荷叶、绿豆、陈皮、茯苓、泽泻、藿香、佩兰、山药(生)、鸭肉、鲫鱼等。
精选药膳两例
01薏米赤豆荷叶粥
材料(2-3人份):薏苡仁50克,赤小豆30克,粳米100克,干荷叶1/4张(或鲜荷叶半张),陈皮5克,冰糖适量(可选)。
制作:
薏米、赤小豆提前浸泡2-3小时。陈皮洗净。
荷叶洗净,剪成大片(干荷叶可稍剪碎)。粳米淘净。
将薏米、赤小豆、陈皮、荷叶一同放入锅中,加足量水(约1500ml),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约40分钟,至豆米开花。
取出荷叶(如用鲜荷叶可取其煮出的汁水),加入粳米,继续小火熬煮30分钟至粥稠。
调入适量冰糖(可不加,尤其血糖高者),拌匀即可。
功效解析:
薏米甘淡微寒,利水渗湿健脾,善清肺肠之热;赤小豆性平偏凉,利水消肿解毒;二者合用,祛湿力强而平和。荷叶味苦性平,清香升散,能清暑化湿、升发清阳、开胃消食,为解暑湿困脾之良药。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助运化,解腻滞。粳米甘平,顾护胃气。此粥口感清淡微香,祛湿不伤正,清热不碍胃,是初伏祛湿奠基的完美选择。
适宜人群:
湿气重、食欲差、精神不振、水肿、暑热烦渴者。健康人群预防保健亦佳。
禁忌/注意:
孕妇慎用薏米。虚寒体质者,可减少薏米用量,或加几片生姜同煮。忌冰镇后食用。
02冬瓜薏米老鸭汤
材料(3-4人份):老鸭半只(约800克),冬瓜500克,薏米50克,茯苓20克,生姜5片,葱结1个,盐适量。
制作:
老鸭处理干净,斩块,冷水下锅,加料酒、姜片焯水去腥,捞出洗净沥干。
薏米、茯苓稍冲洗浸泡半小时。冬瓜去皮去瓤切块(皮可保留部分,清热利水效果更佳,洗净即可)。
将鸭块、薏米、茯苓、生姜、葱结一同放入砂锅,加足量清水(没过食材),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
转小火慢炖1.5小时左右,至鸭肉酥软。
加入冬瓜块,继续炖煮15-20分钟至冬瓜透明。
拣去葱姜,加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解析:鸭肉性凉味甘咸,善补虚劳、滋阴养胃、利水消肿,是夏月清补上品,尤其适合虚不受补或虚火上炎者。冬瓜性微寒,清热利水、生津除烦,冬瓜皮利水效果尤佳。薏米、茯苓同为健脾渗湿的要药,增强祛湿之力。生姜温中散寒、去腥增鲜,调和鸭肉之凉性。此汤集清、补、利于一体,滋阴不助湿,利湿不伤阴,是应对初伏湿热夹击的理想汤羹。
适宜人群:体质偏热或阴虚有热、虚火上炎(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兼见湿气重、食欲不佳者;或劳碌虚损需补者。
禁忌/注意:阳虚怕冷、脾胃虚寒泄泻严重者慎食或需搭配更多温性调料(如白蔻、砂仁)。感冒初起者暂缓。
初伏养生,以“清”、“利”、“健”为纲,重点清除体内蓄积的湿与热,同时健运脾胃,恢复食欲与精神。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喝温水、热茶,适度发汗(如散步、八段锦),切忌贪凉饮冷,以免闭阻湿邪,埋下隐患。此时打好“祛湿”基础,中、末伏才不易被湿热所困。
中医治病需辨证施治,因个体差异,服用中药前,建议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和中药师!要想学到更多中医药知识,请持续关注鹤山市中医院公众号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