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藏·祛湿健脾润燥始

作者:         发布日期:2025-08-18 字体:【大】【中】【小】

末伏,虽名为“伏天尾巴”,暑热余威尚在,湿热依然弥漫,但天地阳气已开始敛降,早晚温差逐渐拉大。此时湿邪虽仍是主角,但燥气已开始悄然萌动(尤其北方),呈现出“湿热未退,燥气渐生”的复杂局面。人体易感“湿困未解而津液初伤”。因此,末伏药膳的策略调整为“祛湿、健脾、养胃、兼润燥”,既要继续清扫湿邪,巩固脾胃功能,又要为即将到来的秋燥做好初步的铺垫,防止伤津。

药膳推荐原则

性味:在甘淡健脾的基础上,可稍佐甘凉润燥之品。此时祛湿不宜过于峻猛,健脾可略增力度,润燥应选择清润而非滋腻之品。

功效:侧重健脾祛湿、和胃润燥、益气生津。

常用食材/药材:莲子、芡实、山药(多用于健脾)、百合、银耳、麦冬、玉竹、莲藕、鲜梨(或梨汁)、鸭肉、鲫鱼、瘦猪肉等。芳香化湿药如陈皮、白扁豆、薏米、茯苓仍可用,但用量稍减。

精选药膳两例:

莲子芡实山药羹

材料(3-4人份):莲子(去心)30克,芡实30克,鲜山药150克(或干怀山药片30克),茯苓20克,大米50克,冰糖适量(可选)。

制作:

莲子、芡实、茯苓(如用干山药片可同入)提前浸泡1-2小时。

鲜山药去皮切小块(防氧化可泡淡盐水)。大米淘净。

将莲子、芡实、茯苓(和干山药片,如用)放入锅中,加足量水(约1200ml),大火烧开转小火煮约40分钟。

加入大米和鲜山药块(如果用鲜山药),继续小火熬煮30-40分钟,至所有食材软烂。

待米粥(羹)浓稠,可加少量冰糖调味(也可不加)。喜欢更顺滑口感可稍晾凉后放料理机打成细腻米糊。

功效解析:莲子甘涩平,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尤善治疗脾虚泄泻、心肾不交的失眠。芡实甘涩平,与莲子相似,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尤以祛湿收敛见长。山药(鲜品)甘平,健脾胃、滋肺肾、生津液(干品怀山药健脾益气力更强)。三者组成经典的“健脾三宝”,是平补脾肺肾、收涩固精的佳配,尤其适合脾虚湿盛引起的慢性泄泻、食欲不振、白带过多、遗精等。茯苓健脾利湿宁心,增强祛湿之功。此羹平和滋润,在末伏继续健脾祛湿的同时,山药、莲子也带有养阴润燥之效,为润秋燥打下伏笔。

适宜人群:脾胃虚弱、湿气不化(便溏、乏力、食少)、心神不安、久病初愈或平素调养者。尤适合年老体弱及小儿脾虚者。

禁忌/注意:便秘、腹胀、感冒初起者慎用芡实、莲子。糖尿病患者如需调味可选木糖醇或少量黄冰糖。

沙参玉竹老鸽汤

材料(2-3人份):老鸽1只,沙参20克,玉竹20克,麦冬10克,红枣(去核)5颗,枸杞一小撮,姜片3片,盐适量。

制作:

老鸽处理干净,斩块,冷水下锅加姜片、料酒焯水,捞出洗净沥干。

沙参、玉竹、麦冬稍冲洗浸泡半小时。红枣、枸杞洗净。

将所有处理好的食材(除枸杞)放入砂锅,加入足量清水(没过食材),大火烧开撇去浮沫。

转小火慢炖1.5-2小时,至鸽肉软烂。

出锅前10分钟加入枸杞。最后加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解析:鸽子肉性平味咸,肉质细嫩,高蛋白低脂肪,有滋阴补肾、益气养血、祛风解毒之功,是病后体虚、年老体弱者的上佳滋补品,其滋腻性较老母鸡等低,不易助湿。沙参(多用北沙参)甘微寒,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善治肺胃阴伤之干咳少痰、咽干口渴。玉竹甘微寒,养阴润燥,生津止渴,药性平和,滋养而不碍脾胃。麦冬甘微寒,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增强滋阴之力。红枣甘温补中益气养血,姜片温中和胃,调和寒凉。枸杞滋补肝肾明目。此汤清润不燥,滋阴补气力足,清热生津而不滋腻,非常适合末伏时节仍有湿热烦渴(虚热),又初感口干咽燥、皮肤干燥等秋燥前兆者,尤其适合阴虚体质的调理。

适宜人群:气阴两虚(表现为乏力、口干咽燥、舌红少苔、干咳)、阴虚内热者;秋燥初起易感者;熬夜伤阴者。

禁忌/注意:外感风寒、痰湿壅盛(舌苔厚腻)、脾胃虚寒泄泻严重者不宜。健康人群也可在末伏末段开始作为防秋燥的保健汤水,1-2周一次。

末伏养生,此阶段是伏天养生的“收官之战”。重点在于巩固祛湿成果,强健脾胃功能,并开始温和地“润燥”储备。饮食上仍要防“湿”和“暑”,避免大量食用生冷瓜果,以免伤害即将复苏的脾阳。可适量增加健脾胃的食物(如小米、南瓜、发酵面食如馒头)。随着早晚凉意渐起,可多喝热粥、热汤面养胃。此时适度食用清润之品(如梨、藕、百合、银耳羹等),是为“秋收冬藏”提前做的身体准备。注意根据个人体质(尤其南方湿热重与北方燥渐显)灵活调整食疗重心。

中医治病需辨证施治,因个体差异,服用中药前,建议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和中药师!要想学到更多中医药知识,请持续关注鹤山市中医院公众号哦!

Ps: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供稿:药剂科梁青霞    审核:胡妙珍)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