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说药】寒露养生:御秋燥,敛阳气,药膳安度秋冬之交​

作者:         发布日期:2025-10-10 字体:【大】【中】【小】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寒露节气,是深秋的正式开始。此时,气温较“秋分”时显著下降,露水渐寒,空气更为干燥,自然界阳气由“收”转向“藏”。中医养生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寒露时节的养生核心在于滋阴润燥为先,兼以健脾益胃、固护阳气,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储备能量。一些温和有效的中药材,正是我们顺应此时节令变化的得力助手。

寒露时节的养生中药

01 沙参&玉竹——滋阴润燥的“黄金搭档”

沙参(常指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专长于清肺养阴、益胃生津。玉竹味甘性平,质润多液,功在养阴润燥、除烦止渴。二者常相须为用,尤其擅长应对寒露时节典型的“凉燥”气候——即口干咽燥、鼻干、皮肤干燥、干咳少痰等,性质平和,不易滋腻碍胃。

02 山药——平补三焦的“食疗明星”

山药味甘性平,不燥不腻,能同时补益脾、肺、肾三脏。寒露后脾胃功能旺盛,是“培土生金”(通过健脾来益肺)的好时机。山药既能健脾助运化,防止秋补碍胃,又能补肺气、益肺阴,增强抵御燥邪的能力。

03 百合——清心润肺的“安神佳品”

百合味甘微寒,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深秋时节,万物萧瑟,人易产生悲秋之情,影响睡眠。百合不仅能缓解肺燥咳嗽,其清心安神之效对于秋燥引起的心神不宁、虚烦失眠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04 核桃仁——温肾益智的“健脑果实”

核桃仁味甘性温,能补肾温肺、润肠通便。随着秋意渐深,需开始适度温养以助阳气内敛。核桃仁在润燥的同时带有温性,非常适合寒露后微寒的天气,尤其适合老年肾虚腰酸或体虚便秘者。

05 当归&红枣——养血温经的“气血双补剂”

对于平日气血偏弱、手足不温的女性,寒露后凉意渐显,可开始适度温补气血。当归补血活血,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二者结合能温和地滋养气血,改善体寒。

寒露养生药膳推荐

01 沙参玉竹老鸭汤·滋阴润燥

老鸭性凉,是秋季润燥的绝佳肉食,与沙参、玉竹同炖,滋阴润肺之力倍增,能有效对抗深秋燥邪。

功效:滋阴润肺,养胃生津。

配方:老鸭半只,沙参15克,玉竹15克,红枣3-5颗,生姜3片,枸杞少许。

做法:

1.老鸭焯水,洗净血沫。沙参、玉竹洗净,稍作浸泡。

2.将所有食材(除枸杞外)一同放入砂锅,加足量清水。

3.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5至2小时,至鸭肉软烂。

4.出锅前10分钟加入枸杞和适量食盐调味即可。

02 山药核桃粥·健脾益肾

此粥将山药的健脾、核桃的温肾润肠融为一体,性质平和,可作为寒露时节的日常早餐,为身体打下坚实基础。

功效:健脾益肺,补肾温阳,润肠通便。

配方:新鲜山药100克,核桃仁30克,粳米半杯,红枣5颗。

做法:

1.山药去皮切小块;核桃仁掰碎;红枣去核;粳米洗净。

2.将所有材料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煮成稀粥。

3.可依个人口味加入少许红糖或食盐调味。

寒露至,秋意浓。通过这碗温润的汤羹与粥膳,让传统本草智慧守护您与家人的安康,平稳步入深秋,为冬日的收藏做好充分准备。

中医治病需辨证施治,因个体差异,服用中药前,建议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和中药师!要想学到更多中医药知识,请持续关注鹤山市中医院公众号哦!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