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佳节,自古便承载着人月两团圆的美好愿景。当空皓月与满桌佳肴,不仅是情感的纽带,更是顺应天时、调养身心的良机。中医理论强调“天人相应”,秋季主“收”,气候干燥,易耗伤肺阴,引发口干、咽燥、皮肤干涩等“秋燥”之症。因此,中秋的养生之道,在于滋阴润燥、调和脾胃,而底蕴深厚的中药学问,恰能为这顿团圆盛宴增添一缕独具智慧的安康药香。
应季中药:
中秋养生的天然瑰宝
中秋时节,有多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尤为应景,它们性质平和,融入膳食可温和滋养身体。
百合——清心安神的秋燥良品
百合,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经。其功效益处主要体现在“润”与“清”上。它能养阴润肺,有效缓解秋季干咳、少痰;清心安神,对因气候或思乡带来的心烦失眠有良好调理作用。洁白如玉的形态,更象征着团圆纯洁的美好寓意。
山药——平补脾胃的滋补上品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它不燥不腻,是平补三焦的佳品。中秋美食丰富易加重脾胃负担,山药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尤其适合秋季健脾胃、助运化,为秋冬进补打下坚实基础。
桂花——馥郁宜人的温通使者
桂花,味辛性温,归肺、脾、肾经。其香气馥郁,有温肺化饮、散寒止痛的功效。中秋时节饮用桂花茶或食用桂花制品,可舒缓因秋凉引起的轻微不适,其芬芳气味还能醒脾开胃、愉悦心情,与中秋的浪漫氛围相得益彰。
枸杞子——滋阴明目的红色宝石
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经。长于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秋季燥邪易伤肝肾之阴,导致眼干目眩,适量食用枸杞能有效滋阴明目。其鲜亮的红色,更为节日餐桌增添一抹喜庆色彩。
莲子——养心固精的秋日佳果
莲子,味甘涩,性平,归脾、肾、心经。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养心安神之效。中秋前后新鲜莲子上市,能健脾助运;干莲子则更长于安神,对节日兴奋导致的睡眠不稳有所改善。
红枣——补中益气的天然维C
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是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佳品。其甘甜能增进口感,丰富营养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尤其适合气候转凉时温和提升阳气。
药膳推荐:
寓养于食的团圆美味
将上述药材巧妙融入佳节饮食,便可成就一道道既美味又健康的养生药膳。
百合山药糯米粥(滋阴润燥粥)

材料:鲜百合50克(或干百合20克),新鲜山药100克,红枣5-10枚,枸杞一小把,糯米适量。
做法:糯米洗净浸泡;山药去皮切小块;百合洗净,红枣去核。先将糯米、红枣一同煮粥,待粥体粘稠时,加入山药和百合再煮15-20分钟,起锅前5分钟加入枸杞。可依口味加少量冰糖或盐调味。
功效:清香软糯,滋阴润肺、健脾养胃,适合作为家宴后的宵夜或早餐,缓解油腻,安抚肠胃。
桂花枸杞炖雪梨(润肺止咳甜品)

材料:雪梨1个,枸杞10粒,干桂花少许,冰糖适量。
做法:雪梨去皮去核,切块放入炖盅,加入枸杞、冰糖和少量清水。隔水炖煮约1小时,至雪梨软烂透明。出锅后撒上干桂花,利用余温激发香气。
功效:润燥生津、清热化痰,对秋季咽喉不适极佳,清甜滋味老少咸宜。
红枣莲子八宝饭(补益安神主食)

材料:糯米、红枣、莲子、红豆沙、各种果脯(如葡萄干、核桃仁等)。
做法:糯米浸泡后蒸熟;莲子、红枣提前泡发蒸软。取一碗,内壁抹油,将红枣、莲子、果脯等摆出图案,铺一层糯米饭,中间夹入豆沙馅,再覆盖糯米饭压实。上锅蒸20分钟,倒扣入盘即可。
功效:造型圆满,寓意吉祥。红枣补血,莲子安神,糯米温补,整体健脾益气、养心固肾。
参芪枸杞炖鸡汤(益气养血汤羹)

材料:党参(或太子参)15克,黄芪10克,枸杞15克,红枣5枚,老母鸡半只。
做法:鸡肉焯水,与洗净的党参、黄芪、红枣一同放入砂锅,加足量水,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1.5小时。出锅前10分钟加入枸杞和适量盐调味。
功效:大补元气、滋阴养血,特别适合体虚者在秋冬增强体质,为团聚注入温暖能量。
月到中秋分外明,药膳添香人更安。让我们在享受天伦之乐时,汲取中医智慧,通过一碗粥、一盅汤、一道甜品,将健康融入团圆滋味。愿这份自然药香,伴您度过安康祥和的中秋佳节。
中医治病需辨证施治,因个体差异,服用中药前,建议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和中药师!要想学到更多中医药知识,请持续关注鹤山市中医院公众号哦!
Ps: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供稿:药剂科梁青霞 审核:胡妙珍)